Sunday, February 2, 2014

孤注一掷?



之前的文章讨论过投资组合一味强调分散的坏处,花了不少篇幅。如果用数学公式就要简洁得多,大数原则就决定了组合越分散,其回报就越趋近于市场回报。而这一点,与价值投资追求利用内在缺陷战胜市场的宗旨相违背,两步直接给出了答案。当然读者不是个个都用数学逻辑思考,而现实生活中组合集中度还会从其他非量化的方面影响回报,所以才用了一整篇的文字。

人总是有矫枉过正的倾向,过去一年创业板的超级牛市给了无数“价值投资者”当头一棒,于是乎,以美股投资为大本营的成长投资者开始大行其道。实话讲,转型期的中国的确存在“船小好掉头”的现象,治理结构完善的中小型朝阳产业上市公司理应相对大型企业获得一部分溢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乐视网。贾布斯的成长之路,几乎是被一路骂上来的。虽然最终的结局仍未确定,但目前乐视的发展至少从表面上,有了些自我实现。

老板可以给员工讲故事,叫洗脑。创始人可以给投资者讲故事,叫圈钱。企业可以给消费者讲故事,叫引领消费理念。但自己给自己讲故事,就叫阿Q了。阿Q会传染,当越来越多人被同化,就形成了趋势,最后变成了泡沫。成长股的这种故事,说了一遍又一遍,连带着讲述者也如同割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一茬。火中取栗,赚点辛苦钱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但这种投机,自己做就可以了。利用社交媒体,忽悠其他投资者一起做,以致制造出人为的泡沫,就是极其不道德的事情了。最重要的是,并非每个人都如同职业的投机者,知道如何从盛宴中撤出。

更有甚者,在社交媒体大肆宣扬拿住一两只成长大牛的“孤注一掷”策略,连数学逻辑都不顾了。进过赌场的人都知道,有运气不一定会赚钱。只有在运气来的时候,敢于下注的人才能赚钱,但运气本身就是一个概率,来不来并不是我们事先预见,更不是能事先宣扬的。举个例子,我的一位数学天才朋友去澳门玩21点,第一次带了1万块,上了1000元的赌桌,不到20次,还没等到极确信的牌面就被耗干了筹码,第二次,上了500元的赌桌,回来笑呵呵地告诉我酒店钱他替我付了。区别就在于第二次他等到了运气的均值回归,但这一点依靠组合的分散来实现的。不错,巴老职业生涯中的确“ALL IN”过几次,但熟悉其早年经历的人都知道,那几次巴老连对方的底牌都已经看过了,而且标的不是科技公司。更何况成长股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价值,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有一个验证组合合理性的公式,叫凯利判据。用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只有100%的确信下,我们才能全仓买入。如果有75%的确信度,只能半仓。我不相信,那些科技类上市公司有这么高。至少在美国,只有一种情况:FDA即将公布对某项产品的审核意见,而你,提前就知道。

既然是赌未来,就是赌,而不是套利。赌亦有道,孤注一掷是拍电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