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段时间要出趟远门,所以在家里争分夺秒地整理有关印度的旅游资料。眼瞧着打印材料一点点地矮下去,突然产生了一个猜想:印度一定行吗?
战 后的东亚,美国本来的计划是扶植中国,用以制衡业已完成工业化的战败国日本与北方的苏联。不成想中国发生内战,不得已之下美国一手成立东盟对抗南下的滚滚 洪流,一手给予日本大量轻工业方面的关税优惠,尤其是纺织品领域。又恰逢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日本成了美军大量订单的理想合作方。辅以日本本身良好的工业 基础与工商业传统,日本一举复国,甚至在80年代对美国产生了威胁。
70年代后,日本的人口红利渐入高峰,人力成本渐升,便提出雁行策略。在此庇佑下,共享儒家文化的亚洲四小龙接过了工业化的接力棒。8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亚、马来亚与泰国也启动了工业化进程,但还是稍微晚了一步。因为一个巨人即将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大陆。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看在眼里,就不加赘述。这种由人力成本驱动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投资界的一种定势,尤其此次危机之后,大量资本从成熟市场出逃。无论是CIVETS---灵猫六国,还是BASIC---基础五国,实际上都在试图复制一个东亚的传奇。
但下一个世界工厂真的会很快到来么?
数 据上也许支持了我们的说法。印度二季度GDP增幅在8.5%,创了新高。近期印度也举办了英联邦运动会,大有跟广州亚运会叫板之势。但仔细观察,在全世界 今年灾患不断的情况下,今年印度却是风调雨顺,包括小麦在内的多种农作物产量创了新高。而农业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超过1/3,又因其产值波幅大,对 GDP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果像澳大利亚那样统计刨除农业后的数据,结果只算平常。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纵深,实际上被统计者低估了。10年 前的人口普查认定当时的中国有12.95亿人,从我们对当时统计系统的了解,这个数字很容易受到当地计生委的利益影响,况且将近2.01亿流动人口的计划 生育与人口统计近乎处于失控状态。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即便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恐怕也无法给一个满意的答案。今春出现的Lewis拐点的确存在,但在整理以 安徽、河南与重庆为首的中西部省份城镇化数据后,我更相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观点,即内地劳动力的本地化导致了沿海省份的Lewis拐点提前到来。
这 也就引出了下一个论点,与日本、韩国等中小型国家不同,中国的工业化并不是同时发生的。相反,中国省际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甚至远远大于中国沿海省份与临近 诸国间。通过中部各省近乎疯狂的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的物流成本或能吸引低端产业向内地进军,即中央一直在强调的产业转移。
除了中国之外,越南、埃及与尼日利亚近期也在学习中国,发展低端出口加工业。尤其是尼日利亚与埃及,实际上更具有地缘上的优势。因此中国的产能,不会很快地,也不一定会向印度次大陆转移。
在 需求方面,我一直持有一种偏激的观点,即新兴市场国家的工业化实际上依靠的是战后美国消费者不断增加的胃口。只有美国如此规模的市场,才能支持一个国家工 业化所需的规模产能与产业链构建。日本、中国乃至东南亚实际上都是这一路径,相反闭门造车的南美诸国就只能小打小闹。此次危机后,虽然美国人民还是一个劲 地消费,但去杠杆化的阴影实际上越来越近。消费在美国GDP的比率必须从目前接近的75%,下降到60%左右的Pre-Reagon水平,同时加大投资与 出口。这也是奥巴马与Summers的主张。在这漫长且痛苦的过程中,回溯两年前我的日志,得依靠中国、印度与德国的消费者,但远远无法填补美国消费者的位置。
一旦美国的需求往下走,已在过去10年完成惊险一跃的中国可以继续利用增加的内需消化产能,但需要从无到有增加大量产能的印度就不一定了。
从印度本身着眼,其劳动效率远远低于东亚经济圈,而且社会上有轻视手工业者的传统。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成功经历,套用在工业化上。McKinsey那帮印度人一直在强调跨越式发展,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个人对其的态度如同对当年苏联的以重工业为主跨越模式。
另一方面,印度未来20年将近入一波史上最大婴儿潮的青年期高峰。从历史经验出发,这往往是动乱时期的先兆。如果印度仍无法解决国内的教派问题,西北部富庶的古吉拉特邦很有可能再次引发冲突,近期的孟买袭击就是一个示警。
当然了,印度这个国家本身还是很神奇的,其内需的深度更是不可琢磨。回想当年94-95年间西方经济学界对中国的一片唱衰之声,如今不也过来了么?祝印度好运,像Edward Luce的书名那样---不顾诸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