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 2014

收数

香港人说收数,内地人说追债,从企业层面上叫应收帐款管理。
金融系统中,各个环节都有加大周期性的机制设计,比如抵押贷款的违约条 款,又比如收数。正常情况下,上下游之间存在一定的清算灵活性,或早或晚,一两个月的时间,甚至半年。过了一年,一般在审计机构的眼中,就要另眼相看了。 对产业链两端的原始生产者与消费者,迟拿或是先付些日子不算什么,尤其是在获得折扣的前提下,但对于中游的制造商与中间商,就意味着一笔低成本甚至零成本 的融资。创业初期的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授信,这一途径就尤为重要。
但天下从来也没有免费的午餐。遇到了危机,各家还需回各自门,上下游之间 的互信也就荡然无存。李嘉诚与龚如心的交恶,据说就来源于此。本来银根业已收紧,加上应收帐款所衍生的信用蒸发,两相叠加,自然是雪上加霜。把语境放在金 融业,Lehman崩溃后TED spread的跳升,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收还是不收,其实是个两难的问题。
收了,原先合作伙伴 就此成为仇敌。如果危机大,如同刚刚过去的这次,仇敌纷纷化作青烟,还算是好事。尽管事后新闻媒体抑或国会调查小组会不断质疑,就像他们质疑摩根大通在雷 曼兄弟与贝尔斯登的倒闭,高盛在AIG危机时的角色,但毕竟你活了下来,而且少了不少对手。若是危机小,对方活了下来,便最是尴尬。
不收,大概下一个死的就是你。
但归根结底,收与不收,并非是一个感情的判断,而更多取决于危机的规模与发展时期。就像1907年的摩根,尽管最后力挽狂澜,却在之前有意放慢了对信托业的救助步伐,与保尔森在此次危机中的角色很有点相似。
怪不得企业做到最后的本质,除了分拆,就是搞投资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