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更多以普通投资者来看公司的起起落落,更像一个局外人。企业的兴衰荣辱很大程度上被标准化的财务报表信息所取代,好处是信息阅读效率大大提升,坏处是
在编制的过程中,如同三体书中提到的“降维”概念,大量的信息被丢失。但问题在于企业与我们一起,存在于一个三维世界,而并非“降维”后的纸面。故在还原
后,不完全的信息几乎必然会导致失真,乃至方向的背离。
我这四年间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市场的思考,却换了身份。很偶然地成了一名股权基金的
投资人,并参与到不少未上市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与后期培育。尤其是后面的一段经历,和那些“生意人”真正地坐在了同一条战壕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属于我在
《为什么有人会捂股不放?》所描述的极端“异象”,总将自身的企业价值与能力无限高估,同时对他人的支持缺乏内心真诚的感谢。一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慢慢意
识到这些带有严重偏执性格的人,更容易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巨大的成功,譬如乔布斯、马云和周鸿祎。一项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下属澳大利亚人商学院
发起,针对605名受访者的调查中,显示偏执狂(psychopath)较之于正常人更易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原因在于前者在不利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坚持,并
更倾向于做出冒风险的决定。当然结论并不意味者偏执狂总体会比正常人更加优秀,事实上这一群体破产的概率也要高得多。只是在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平庸也意
味着失败,而最终剩下的都是那些敢于做出不平庸决定的人。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周鸿祎为什么四面树敌,马云为什么会在多次创业失败后仍然坚守梦想。最后,不无挖苦地说一句:为什么陈一舟是一个好的投资人,但人人却不是一个好企业。允许我把这种性格特质命名为“原恶”。
汝
之蜜糖,吾之毒药。“原恶”成就了无数成功的传奇,将企业带上了资本市场,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另一方面,当企业家不受到市场制度的有效制约,他
们的双手就会伸向投资者应属的那一份,也就是俗称的“管理层侵占”。成熟的资本市场设计了股权激励制度将企业家利益进一步绑定,建立了有效的集体诉讼制度
对害群之马加以震慑,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但制度的建立较之于时时变化的人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做到真正的有效监督,“原恶”需要一个对手。
不要指望趋势投资者担任这一角色,他们的持股时间太短。但国内大众眼中的价值投资者又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或者换一个词,干预。而这些人奉为圭臬的案例经典,往往是巴菲特对内布拉斯加家具城(B夫人)的投资。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巴
菲特对旗下私有企业的日常运营虽然没有限制,但对其每年资本开支和分红政策具有绝对话语权。喜诗糖果(See’s
Candy)的管理层就曾私下抱怨过巴菲特的资本开支控制过于严格,以致品牌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可以类比平安与葛文耀的纠纷。而当企业出现了严重问题时,
老人家也会亲自披挂上阵,甚至毫不犹豫地开除管理层,譬如Solomon
Brother。至于巴老为什么在公众媒体上展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形象,一方面来自于早年维权时遭遇的人身风险经历,另一方面是他的个人公关策略。
美
国的资本市场还有人走得比老人家更远,像我们所熟识的就有Pershing Square Capital的Bill
Ackman,他的冤家CarlIcahn,Third Point的David Loeb。即便是在香港,也有人称股市长毛的David
Webb。正是他们,以及80年代已经远去的Prelman、Lord Goldsmith等人,推动了美国公司管制水平的提升,加强经济发展的效率。
眼
界放到中国。本来我国就还在经历一个由农业文明向工业城邦文明转换的过程,弱信任就是这一期间的标志。投射到资本市场上,就是小团队的共谋取代了市场的公
平与公开。放到国有企业,有时是部门地方利益占据主导,如茅台五粮液,有时是管理层内部人控制掏空,譬如昆仑能源;放到私营企业,稍微单纯一些,则是大股
东侵占;到极致的,是香港一群被冠以“老千”之名的上市公司。因为是小团体而非个人,“原恶”的携带者往往会显得更加理直气壮。
不能指望
这些公司自己变好。首先自然是用脚投票,用估值去惩罚坏公司,鼓励好公司。什么都不做的人,已经不在讨论范畴。但这种消极的做法并不能阻止好公司变坏,而
当“原恶”不受限制蔓延的时候,市场的整体估值也会下来,最终没有人会幸免。有实证研究显示,近三年A股上市公司的费用增长速度超过未上市企业。又如茅台
在上市之初是好公司,专注本业。但当其开始发展茅台啤酒的时候,投资者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直至当其在上市公司外部孵化“习酒”,进军房地产时,投资者已
经蒙受了金钱上的损失(茅台的问题远不止此,只提其中一个)。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出来,而不是走开。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responsibility. 对企业家适用,对价值投资者同样。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