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6, 2010

油田|产业链|技术转移

去巴西玩,总要找点新鲜的。机缘巧合下,被人带着从里约东北方面的一个小城市Macae出发,坐着工程船去大名鼎鼎的Marlim油田转了一圈。到 了钻井平台,工会正对公司横挑鼻子竖挑眼,对我这个资本主义帮凶自然也没啥好感。当然我也不需要,离开了随队的翻译,除了Ola,什么也听不懂。后来一打 听,才知道前些日子刚发生了一起较大的火灾事故。联想起前段时间Deepwater Horizon的惨案,似乎工人们的反应也是正当的。

巴 西政府对这个油田给予厚望,刚刚发生的700亿美元再融资也印证了这一点。新发现的石油不仅能给予巴西政府的低收入补贴计划有力地支持,从理论上能带动上 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令人奇怪的是,当地海工设备的国产化率竟然连20%还没有达到。上游资源,有CVRD的充足铁矿石供应;技术上,有巴西飞机工业公 司的国家按理说怎么也不可能造不出高规格无缝钢管吧。

问题就卡在产业链上。钢管上游是钢坯,即粗钢的一种。中国的钢管厂家往往能在很小的半 径内,找到5-6家中型及中型以上粗钢供应商,极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回头看巴西呢?粗钢一年的产量也不过中国24天左右。结果就是大量的巴西铁矿石,在 中国的高炉与车间内转个弯之后,又被运回了巴西的海岸。

以前看西西河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哈工大的那群人对一五期间的大量苏联援建项目念念不忘。后来开始看上市公司,研究产业链,算是有了些开悟。去了趟巴西,才算是见到了前殖民地国家缺乏完整产业链的后果。

回 头说中国,以三线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链大多师承苏联。78年对越宣战后,又移植一部分美欧的技术。90年代后,利用13亿的消费潜力,对外国厂商连蒙带骗, 总算是成了气候,近些年来在大型设备上也算屡有突破。表面上,产业已经成型,但内在的技术积累上,却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固有教育体制却上无法提供尖端学 术精英发挥的空间,下不能系统性地培训技术工人,即在增量上也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产业链的大气球,虽然有规模效应护体,却终将受困于技术的瓶颈。

解决这一问题,长期是要靠教育。但中短期,恐怕还得倚靠连蒙带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