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庆07年在Atlantic谈中投投资美国的理由,提了一点---美国的政策制订大多是可预期的。具体地讲,又分为民众与精英两个层面。
对 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政治家时常提出的观点总是在潜意识中似曾相识,却以前没有太多的留意,尽管感到新鲜,但也有思维的连续性加以支持。比如前段时间闹腾了 一阵子的Smart Grid,先是结合油价高涨,相关研究人员跳出来在媒体上就电网的资源浪费而发声,继而有企业团体向大众发布Smart Grid的产品成果,最后由Obama在Stimulus Plan中拨出真金白银,历时2年之久。每一步都有暗示,但每一步都没有将政策的最终版本定性。尽管民众最终依然似懂非懂,并大多放弃自主决定的权利,却 有了思考政策的时间与机会。
但更重要的是,身在华府决策圈内的智囊,可毫不费力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即便是初始没有介入的人员,在媒体 第一轮暗示下,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决策层发声。程序的开放在提高了决策的可预期性的同时,也防止政策为少数人所左右,产生不切实际的偏差。这一点,我国有 些许进步,但与美国相比还很不成熟。领导在每个领域往往有特定几名高信任的参谋并不稀奇,但如果整个流程密不透风,便无法在政策大面积推广之前与更大层面 的智囊互动,比如去年底的地产调控。又如近期炒得十分热烈的三网融合,在内部尚未统一意见的前提下,就强行推广,引发外部智囊的反弹,暴露了决策领域的分 歧。
但说起不可测,冠军还是老毛子。苏联解体后的休克疗法,98年的国债违约,可以说流程如刀劈斧砍,尤其是后者,在发生前政府层面还不断 流出相反的暗示。至于近期的小麦禁止出口,更是奇怪。俄小麦早已进入收获期,跟所谓的大火其实没有太大的干系。目前俄政府说供应国内仍有困难,也就是大规 模减产,自然应早有征兆,却未见俄政府有半点调整的动向。直至大火围城,慌了手脚,却突有动作。事先的征兆,大概只有3天前Glencore在俄负责人的 表态,与在政策发布前CBOT Wheat大量的Commerical Trader长仓,能说明一些问题吧。
也是因为它的不可测,我这一年的行程中没有俄罗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