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国内的不少共同基金、私募基金与保险资产经理聊天,有一个感觉:
国内近乎于肉搏的基金大战已见成效,目前的我国一线资产管理团队的 研究、选时与定价水平已远超港台地区,恐怕下一个赶超的对象,就是美国了。
但问题还是明显的,国内的投资经理在比对估值水平时,依旧过分强 调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香港的投资圈在分析上市公司时,总觉得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比大陆的同类企业要好出一截。这种互相不买账的现象,放在其他新兴市场就更 明显了。我以前撰文批评过所谓定价权之争,如今看来问题只是被环境所弱化,而并非消除。
如今是资产全球化配置的时代,如果说以前价值投资是 “I”字,现在的价值投资模式应当是“T”字。光在国内具有估值优势还不够,更要横向对比国际市场的同类企业。比如中铝前些年在国内控制氧化铝上游,拥有 巨大的垄断优势,但这些年中铝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纯铝70%的生产成本是电费,而中铝尽管在国内铝土矿占尽优势,却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对铝土资源的垄 断,因而决定国际铝市场竞争的关键点在电力成本。国内投资者在复苏之际,更多关注的是中铝,但事实上拥有巨大低廉水电的Rusal与中东各国新建的冶炼 厂,更具长期优势。
另一方面,受制于人力局限,目前活跃在Global Macro的对冲基金还大多以Top down策略为主,要么就以投资新兴市场的组合基金形式存在,缺乏采用Bottom up策略的单一跨地区基金。当然也不是没有,如果非要举一个的话,高盛应该算一个,所以这方面还是有潜力可挖的。
可惜的是,视野的形成与开 放的心态密不可分,恐怕这一点,会将不少国人拒之门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