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有位大拿谈过中国股市,说短期是最没有效率的,但在中长期却相反,并声称是关心爱护股市的结果。算不上什么严肃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大拿吃饱了饭没事干,趴在电脑桌之前的即兴之作。
的 确,虽然年轻的时候不像Bush那样混过公司,我们的证监会对于股市成长的关心程度却一点也不亚于地球的那一边。市场一蹦三丈高,人民日报社论就会对当前 的经济形势作一番深入而细致的分析,换作刚开始的那几年,还会煞有介事地谈一谈海外别有用心的部分“热钱”,甚至上演半夜鸡叫;而市场一蹶不振,老百姓怒 砸证券交易所时,大家又会发现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始讨论股市稳定发展,随后会有领导出来指示一二;一成不变的是,“成菲特”时不时地就股市发表一番言论,加 上请来的Jim Rogers,当然调门总是反着来。如果做一做简单的相关性分析,貌似情况挺符合的。
结论的“民科”出身 不一定意味着错,只是对了也只能算是碰巧,用来启发思维可以,但拿来照搬就有些不妥了。有时市场也不听“关爱”,比如530之后的疯狂半年。再者,“又快 又好”与“稳步发展”两者有多大区别,转换到实际的操作上如何设定量化指标?最后,遇上成老这样,经常时不时地来上一句:“记者同志,你理解错了!”,又 该如何?
中国股市是个赌场,曾经是用来改善国有企业生存条件的工具,但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的领导层知道发展资本市场 的重要性,也明白这个天生的人造小环境跟现实社会有多脱节,因而着力希望其恢复正常的“野性”,于是就有了“股改”。股改前后的股市不应做类比,因为设定 已经被大大改变。但恢复“野性”并不都意味着“又快又好”,有时是疯狂。而此刻工程师出身的领导心中的写照,应该就如同高西庆去讲解衍生金融品时的情景, 无法理解。工程师思维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在一个局部解决它。
但稳定发展真的是高效率的体现么?中国的宏观经济本身波动性大 得惊人,符合新兴市场的特征。股市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预测指标,本身就应波动性略大。且由于制度性缺陷,股市的资本回报率长期远于实体经济,加大了乘数效 应。因此,看似过大的波动或许本身就是宏观经济的高效反映,而干预后的另一方面,国内宏观调控的巨大影响使得许多市场参与者倾向于猜测其动向,因而加大了 政策本身的乘数效应,往往会导致自证式的反转。
另一方面,股市短期的低效率与长期的相对高效率并不是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 在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均有体现,且前者的长短期差异更加明显。如果刨除行政干预,是否市场也会呈现着这一现象?美国有研究人员比对了国会休会时期与开会时 期的市场表现,发现在开会期间的市场波动性显著增加,而回报率下降。
Link:http://ssrn.com/abstract=687211
当然国情不同,不可作简单类比,但是否能够还说成”关心爱护的结果“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