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机场百无聊赖,就更新一篇日志吧。
财技一词通行于港澳,为内地投资者所知,大多通过郎咸平多年前在新财富杂志的专栏文章。香港财 技人士名声都不大好,连带着财技一词也有了贬义。其实在日本还有种“财科技“,也是一路货色。把视野放远一些,美国80年代所指的“金融工程“(现在的概 念与当时有所不同),所谓的flip-flop模式,实际上跟地球这边也没什么本质区别。
财技为人诟病,主因其短期的暴利。财富的积累在大 多数的领域,是个渐进的过程。而在短期内,大多是个零和游戏。中小投资者看到大股东套现赚得钵盈盆满,不免会猜想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绝大多数时候,这种 猜想是正确的)。
财技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套利。金融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循环体系,其法则尤多。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得时时刻刻跟上实体的 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是主动的,而是在无数参与个体对原先体制的套利性破坏不断下推动发生的。也正因其破坏性,财技并非一种常态事物,而是一种转型。若是 如香港某些上市公司的行为绵延十多年,就不是财技,而是作假。
作假千千万万,无非会计、法律与公关三者协助,而由实业家在投行协助下说故 事。在任何情况下,作假都是错的。但财技却很难定义善恶,充其量是没有道德观念的。正如华尔街在00年前后的一些金融创新,虽然有自肥之嫌,却在当时的法 律框架之内。但如今危机发生,补上了洞,不做就不做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