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日益临近的危机

中央2套的直击华尔街风暴据说要改名了,新的名字相比要更加和谐一些。瑞信的陶东前段时间在博客中抱怨该节目的播出很大程度上摧毁了国内的信心,原指望西边不亮东边亮,现在芮成刚的小嘴一说,是两眼一摸黑。虽然是略带深宫怨妇的口吻,但却是大实话。

现 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新兴市场,高盛的首席经济学家O'neil前段时间就指明点姓地要求中国、德国和印度的消费者作出其应有的贡献。自里根执政以来,以国内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在美国扛了将近30年,如今50年代的世界第一债权国已成了世界第一债务国,而其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已攀升到80%,这 一明显不可持续的水平。美国人民已经扛不住了。但25%的占世界GDP的水平,即便是下降个位数,也需要地球上的其他成员相对于自身经济规模几倍的水平加 以抵消,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而考虑到美国灵活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其消费者改变行为的速度要远快于世界的其他角落,其他国家消费者的接棒难 度更是提上了一个层次。

从地域上,中东产油国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其收入的分配机制极端不健全。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原材料出口 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很难让其本地的消费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显然是靠不住。非洲太穷。拉美本身的消费习惯受自身独特的文化影响,已经没有什么足以挖掘的空间, 而其中的领头羊---巴西更是早早就由总统出面,支持老百姓放开消费的步伐。剩下的选择其实并不多,欧洲的德语区、东亚的中国、日本与印度。

高 盛将日本排除在外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日本业已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而剩下的三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就没有不调整的理由了。原先的世界,一个国家通过贸易 富裕之后,就会在一段时间内自然而然地改变其消费习惯,全然不理会其他国家的困难,继而为贸易伙伴的复苏创造宝贵的机会。但互联网时代,什么东西都被拉近 了,连危机带来的恐惧也是如此。当人们纷纷地为电视上的萧条景象所触动,个人开支的削减与企业库存的降低就显得顺理成章,而本地的危机也就真的来了。似乎 印证了FDR的那句---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于是 乎,中国刚刚兴起的消费主义幼苗被无情地扼杀在摇篮里,而印度刚刚兴起的奢侈品商店也挂出了50%的sale,隔壁的Bollywood剧院倒是兴盛了不 少。至于德国么,抱有理想主义的默克尔已经证明了她搞经济只会比Bush更差,连占当年GDP1.5%的欧盟联合救市都是一步三摇地才被通过。消费者的行 为变化只会来得更慢。

未来不容乐观。刚刚公布的圣诞节消费数据,已经再次强化了美国消费收缩的前景,4%的降幅在考虑同期 的物价因素之后,应该可以谈得上是触目惊心。而国内的消费也呈现放缓的迹象,考虑到同期的物价暴跌,11月份的1.6%降幅还谈不上太糟,但随着沿海地区 的工厂逐渐由政府托管转向大面积破产,虽然程度不太好说,但下降的来临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本,已经讲的很明白,下面来谈 谈标,也就是政府的举措方向。货币政策,不仅在美国已经失效,在中国也出现了这一苗头。近期的央行28天回购,中标利率竟跌至0.9%,说明银行间体系流 通性泛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制造的流通性,无法通过信贷机构传递到实体经济部门,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也是,银行都有坏账的考评制度,在经济前景不甚 明朗的情况下,让其放贷,虽然是完成了政治任务,却保不住银行家们的饭碗。

财政政策,确实一条可行之路。中国的4万亿,虽 然一直有注水的嫌疑,但总好过关键时刻犹犹豫豫。尤其是在钢材市场,该计划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影响力。但盲目的投资,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却会拉长萧条的周 期。大量的政府投资,在政府有大量富余资产的前提下,可能其对于私人消费的Crowding-out效应会比较少,但是否将这部分钱用的更加巧妙呢?我只 是留下一个开放式的命题。再者,98年的危机,中国用了将近3年,与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加持,才得以平稳走出。10年前的中国已无法与现在的中国画上一个等 号,而私有经济在GDP比重中的显著增加也在说明,此次政府能够做的远不及上一次。

危机就在眼前,谁也没法否认。当然,我们不会自由落体,充其量不过是急刹车之后,鼻子撞在方向盘上疼一阵子。不要太当回事,该消费都给我消费去。

Saturday, December 6, 2008

新兴市场眼中的新兴市场

上图是Kenya(红)、South Africa(绿)和Nigeria(蓝)三国货币的美元汇率

不 仅是FTSE和摩根士坦利的指数编制者,连我们自己都承认,中国属于新兴市场。但WTO开会的时候,虽然我方的谈判代表一直十分热心充当第三世界国家的代 言人,兄弟姐妹们却总不领情。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的新兴市场招牌怎么都显得成色不足,尤其夹杂着当地轻工业者面对Made in China汹涌而来的愤怒讨伐声。

即便是在中国历史并不长的证券投资,其实也早已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了。上半年越南面临经济危机之时,就爆出有大量中国资金先知先觉一般地撤出越南股市。但遗憾的是,如同美国投资者很少关注中国的变化,我们也常常将臀部对准亚非拉的同胞兄弟。

上 周组织人员开会,我手下一个叫IB(人家名字就叫这个,别起疑)的黑哥们提出一个建议,说Nigeria和Kenya的货币走势有点不太正常(见上图)。 仔细地了解了一下,发现Nigeria实行的是绑定美元的货币制度,而Kenya实行的是自由兑换。IB热心地补充了一句,可以做空Kenya shilling,做多Nigeria naira,理由是趋势很好。

我没说话,让他回去再想想,但补充了一句---“我会回去研究研究。“但看完该国的财政预算、央行储备与财政对石油出口的依赖程度,我得出结论:维持现有的汇率不变,该国的外汇储备耗竭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只是我不打算把这个结论告诉IB,因为他来自于Nigeria。

显然这是很好的做空机会,但为什么市场没有及时纠正?或许是因为央行的干预,但我们这些成熟市场或者“新兴市场“投资者的冷漠也是重要的原因。

Tuesday, December 2, 2008

简单地谈谈Super Friday


一年前的美国股市在Black Friday强劲的7%增幅面前触及了高点,当时Warren Buffet出来浇了一盆冷水,提起其旗下的公司运营状况均在不断恶化,不久之后的X'mas Sales就证实了股神的判断。从这一点来看,地球那一端的四叔的确是一位冒牌股神。

一年后的今天,熙熙攘攘的人流依然在各大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龙,但卖家的预估却远不比从前。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今年很多热门商品都出现了断货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商家对于销售的预期有大幅的下降,因此将削减存货作为了此轮降价的主要目的。

一天之后,Black Friday的销售数据便新鲜出炉,3%的增幅夹杂在一连串的坏消息中,十分令人振奋。但如果与07年的7%增幅相比,就有点警醒的意味了。再去除物价因素,同时考虑到商家促销的大多为耐用品,使用CPI less Fuel and Food来减去Black Friday的销售增幅后,与去年的4.3%相比,0.8%的增幅已经是接近衰退的边缘。

另一方面,去年Black Friday销售数据与随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的表现,也引起了我们的疑虑---是否Black Friday能够代表实体经济?经过对2002-2008年的销售数据的统计分析,我发现Black Friday的销售数据与随后的3个月平均耐用品销量呈现非常弱的相关性。因此,Black Friday或许不是一个良好的指标。经济下行时期,消费者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上升,而商家也更愿意用更大的折扣来出清存活,因此Black Friday在整体月度消费中的比重可能会上升,产生对正常时期消费的Crowding-out效应。反之亦然。

但我的疑问同样存在,为什么感恩节当周出现了连续5个交易日的上涨?虽然UM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受到下落的CPI数据影响出现了一定的恢复,而11月上旬的全国零售商协会公布的销售数据也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好转,但要搞清楚其建立在灾难性的10月数据基础之上,而非平常的岁月。基本面还远未触底,反映未来基本面的股市却出现了将近18%的涨幅,不得不说市场还是在过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