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4, 2010

个人观点

投行分析员是不是一个好的职位?

因人而异。但我觉得如果做一个内部调查,投行分析师的自身职位满意度肯定不会太高。拿钱没有基金经理 高,而且还要忍受后者时常的臭骂,市场的两边,差得实在很大。

但我觉得绝大多数的外资在港投行的分析员应该知足,因为他们干 得根本不称职。

基金经理每天可谓提着脑袋做事,每季甚至是每月的排名一旦有下滑,客户的电话就跟催命符一样响个不停,远不是问候你的母亲就 完了。而投行这厢如果不出什么大的纰漏,基本也谈不上被K,虽然顶级分析师之间有FT和II排名的争斗,但对于混事的大多数而言,也没有什么奢望,而本科 毕业的小分析员和MBA毕业的新丁也大多抱着混几年就去实业界的心态。基金界是干不好就要掉脑袋,而外资投行界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羊群心态。

如 此不当的激励机制下,外资投行的报告大多四平八稳。前些日子某位“阿爷”人物进去之后,就有市场传闻与某家其先前任职的香港上市公司假账有关,但观看相关 报告,几家参与“四兄弟”承销的大行却只字未提。也许是庸才太多,也是有其他原因吧,但投资者利益显然是没有被这几家放在第一位。该公司事后明显跑输大 盘,前后跌掉17%有余。

四平八稳还体现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大多是些交易量较高的股票。交易量较高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安全性较高呢?事实上 大行选取的所谓蓝筹中不乏利福国际、国际资源和中策集团一类在香港恶名昭彰的老千股。这些公司的交易量是很高,体现了更多的投资者被大行的报告所忽悠。另 一方面,一些内地和香港真正具有价值却交易量较小的公司,却被大行长期的忽视。原因不外乎,对这些公司的挖掘,需要投入比蓝筹更大的精力,却要冒与主流言 论不吻合的风险,但恰恰是此类上市公司给投资者带来了超出市场的回报。

相反,个人觉得应该表扬一些内资在港的券商,比如交银国际、工银东亚 和中金香港。内资在港虽然前些年丑闻频发,但从07年证监会提出进军香港的口行之后,人员素质可以看出提升的征兆。而内地庞大的人力资源保证下,对中小型 公司的分析深入程度,明显好于大行。另一方面,也没有受到本地券商与庄家合作的恶习,基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独立性。

也许,我们这些赚了钱的 人,应该大行的愚蠢才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