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被尊奉为股神,其投资风格也被市场广为效仿,但其组合的一个特点引 起了学界与投资领域的争议---相对于其庞大的资金额,伯克希尔及其下属公司投资产品的Diversification明显不够。
Forbes编辑Vahan Janjigian在其所著的Even Buffet Is Not Prefect第一章,就这样写道:
Buffett’s personal wealth is the result of concentration—not diversification. Early in its history, Berkshire Hathaway was an extremely concentrated investment company. Even in the late 1990s, it had relatively few subsidiary companies and owned only about half a dozen stocks. Eventually, however, Berkshire came to own dozens of stocks and about seventy subsidiary companies. Although Berkshire is more diversified than it has ever been, it remains less diversified than what finance theory recommends.
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显然无法解 释巴菲特的选择及其结果。其搭档Munger提出,是金融学理论出现了错误,目前广泛用的Volatility与"beta"概念,并不能很好的度量投资 者在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风险。这一观点,与行为金融学大师Richard Thaler在14年前所提出的疑问不谋而合。
Thaler 这样写道: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in other domains that preceived risks and actual risks can diverge.
就 我个人而言,十分赞同Munger与Thaler的观点。但正如Winston Churchill对Democracy的评论,Beta或许存在问题,但目前却是最具操作性的风险控制方法。尽管更有能力的公司可以选择纳入更多的定型 或定量指标,甚至如高盛设立专门的跨部门风险评测委员会,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较为弱小的参与者还是用Beta较为稳妥。而巴菲特本人在向一般投资者布道 时,极力推荐index fund也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巴菲特选择集中持股的策略, 还有另外一层因素---保证控制力。Buffett Associate的一期资本不过10万美元,尽管在60年代的美国已经称得上一笔巨款,但对于向一家上市公司施加压力乃至与夺取控制,大大地不够。因而 巴菲特在60年代,除却大量获利丰厚的套利交易外,几次大规模对特定公司的价值投资,均是与Graham-Newman时期同事的联合行动,即便是最终奠 定巴菲特王朝的Berkshire收购案也不例外。凭借一致行动人的协助,巴菲特在不寻求外部融资的前提下,增大了对上市公司事务的话语权,而与一致行动 人事先约定的退出合约,保证了巴菲特能最大程度享受其控制力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增值效应。如此情况下,如果将资金分散,不符合巴菲特当时的处境。
对 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是很多价值投资者忽视的一点。价格在回归价值的过程中,受制于两方面的风险,Time-varying risk和noise trader risk。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较少使用杠杆操作,为的就是避免Noise Trader Risk,这一点很多中小投资者也能做到。但价格回归价值的过程可能十分漫长,如同Keynes所说,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甚至在回归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基本面上的变化,改变内在价值。解决这一风险,设立安全边际是一途径,但仍无法解决时间上的缺憾。寻求控制力, 加速公司的价值释放过程,或许是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巴菲特本人的性格,也 一如他的投资组合---专注。滚雪球中曾披露了一个细节:巴菲特与Bill Gates在一次聚会上一见如故,晚饭的时候,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巴 菲特的答案是“专注”,而比尔的答案一样!
实际操 作中,巴菲特也是这样做的。我个人见过巴菲特2面,都是在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虽然坐得很远,却没有妨碍我观察巴菲特在会议间隙期间的行为。除了与身边人 的交谈,巴菲特大多会拿出报纸阅读。而根据滚雪球作者Alice Schroder的转述,我们更可以了解到这位老人的专注,在此就不多赘述。
危机过后,我一直在做的事情,还是专注再专注。也许有得必有失,但享受这一过程 就足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