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4, 2009

关于金维映的死因

读党史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互相矛盾的说法,比如:

老邓的第二任妻子金维映,抵达延安后随即被送往苏联治病,后来竟一去不返,之后竟演化出四个版本。

1.在苏联的精神病医院做志愿护士,并被因德军空袭而身亡,见于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 共 党史人物传

2.被苏联当局关进精神病医院,并因德军空袭而身亡,见于徐珠琴所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金维映传 ,以及其发表在党史文汇 2004年第七期的金维映:一个迟来的故事 一文中。

3.在叶永烈对张纪恩的采访中,说金维映下落不明。

4.张闻天妻子刘英在1984年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据当时同在苏联的蔡畅说法,金维映或是进入精神病医院之后,被饿死的。

四种说法中,叶永烈写的是传记文学,史学价值最弱,暂且放在一边。前两者均经过机构的认证,可信度较高,而刘英的说法虽是当事人的间接转述,未经过一定的审查程序,却带有一定不确定性,相对较弱。

不过,比对老邓在后期与苏联谈判中的强硬态度,似乎我们隐隐约约地对真相也有了思路。

Sunday, April 12, 2009

看日剧(2)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名侦探柯南的影响,我看的日剧大多以悬疑侦探剧为主。但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日剧的动机,却并非刻意,而是出于对东京夜生活的好奇。

路 过东京的时候,曾经随友人匆匆走过银座后街。大概是因为很早就实行了严格的私有产权制度,东京的城市规划委实不敢恭维。看见了无数错落有致的低矮建筑,却 无缘见到传说中的香艳,心中多有不甘,暗自下定决心等够了年轻,一定要夜游东京。需要说明的是,坐落在银座的料亭与夜总会主要服务于商业活动,有些类似香 港的马会与美国的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和坐落在新宿歌舞伎町与港区六本木的娱乐设施有本质上的区别。

当一部以银座夜总会妈妈桑为主角的日剧出现在我的屏幕前,我去赏玩一番,也就是理所应当。

黑革的手札 ,读着就透出一股世态炎凉,不用猜也会将其与社会派的推理大师松本清张联系起来。米仓凉子所扮演的女主虽阴险毒辣,却怎么也不让人生恨,反而由衷地为其敢 于向整个社会体制发起冲击的行为而感动。如此的情感,在我个人的记忆中,看教父时为老考利昂出现过一次。异曲同工的是,因为更加阴暗的存在,作家将公众的 怒火有意地引向早就主角悲剧命运的体制。女主的行为一环扣一环,虽然明知道不可能做到步步事先预计,却浑然天成,给人一种黑色的成就感。

四个男人也是各有各的风情。小林稔侍所扮演的高级整形医生,举止轻浮而丑陋,却谈不上恶毒,给人一种平庸的厌恶。在日常生活中,此类人最多,虽不足以引起深仇大恨,却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当他身名俱毁之时,与护士长的真情流露反而博得了大众的同情,着实令人矛盾。

柳叶敏郎所扮演的医科学校院长,狡猾而老辣,自作聪明却可以被一眼看穿,给人一种虚伪的厌恶。身边这样的人不少,既欣赏其对于规矩的灵活应用与表面尊重,也鄙夷其内在的不良动机,还是矛盾。

仲 村亨扮演的议员候选人,善良而儒弱,明知正确的方向却无法坚持下去,给人一种惋惜的厌恶。这样的角色在描述政坛黑幕的电影中见多了,也不觉得稀奇。自信满 满抱着改造社会理想的年轻人,却最终为社会的无情现实所吞没,成为自己先前厌恶的体制一分子。虽然在尾声看到一个开头,却已经可以想象后面的结局。如日本 一般一元化的社会,知道一个人,只要不是被国民视作疯子的小泉纯一郎,基本上就明白了剩下的99%。况勇敢如小泉,其禅让之际,也能看出被逼妥协的无奈。 因其真爱的执着而短暂欣赏,却对未来浮现的身影由衷地厌恶,依旧矛盾。

最后的老头子---津川雅彦,不得不说本剧的点睛即 在此。什么是体制?津川所扮演的造王者。他无处不在,却又让人觉察不到,如同体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被每个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50年代,它是占领军司 令部;在80年代早期,他是田中角荣;80年代晚期,他是金丸信;90年代,他是渡边恒雄;跨入新世纪,他是森喜朗。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代表面孔浮现, 表面上到了从心所欲的年份,但实际上也是身不由己。田中病中被竹下、金丸与小泽的背叛,与金丸因弊案的被迫下野,揭示出没有人是不可以为体制而牺牲的。全 剧高潮就在女主预见先前造王者侍妾的一刹那,苍老的面庞与实际年龄的反差充分体现出体制对于个体的摧残,而女主预料中惶恐与随后的坚定背叛,既残酷又给观 众一丝生的希望。

我们应当从内心背叛体制,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与其做交易,如同女主重回Rodan的种种。它实在太强大,强大到我们无法承受起崩溃所带来的混乱,因此只能选择加入。最大的厌恶集中于此,但最大的矛盾同样在此。

没有希望是残酷的,有了希望却最终丧失更是,女主原口元子的命运即是如此。发誓摆脱男人的体制,却仍然要依靠男人才能短暂翻盘,即便没有尾声的警车汽笛,她也已经输了。这是在日本,一个人不可能对抗一个体制。

如果仅仅纠结于米仓换了几套顶级做工的和服,恐怕松本在九泉下也难心安。抱着赏玩态度的我,展开第一集之后,就被矛盾的漩涡深深地卷了进去。但本剧是朝日电视台45周年的台庆作品,因此即便是漩涡旁的泡沫也有些许美感。

释由美子扮演的天生狐狸精,与其水着女星的出身吻合,也算是巧合吧。剧中对商业细节的把握,虽稍欠火候,却也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时不时地还给我点灵感。而点缀其间的东京夜景(注意是夜景),也一贯经过精心布局。

开了这样一个好头,我的日剧生涯,看来还得继续。

看日剧(1)

我看日剧的历史很长,已经记不清楚第一次接触时的激动心情是怎样的。只知道大约是上幼儿园中班时,家中的黑白电视机突然播出了一部很黄很暴力的连续剧---圣斗士星矢,然后记忆中就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连环画单行本。之后的一切,如同连续剧的结尾,没完没了。

上小学,我的口味也有所提升,至少跟温相的孙子一样,喜欢上了奥特曼(当然你要是执意将其称为咸蛋超人,我也没有意见)。奥特曼有两点比圣斗士星矢先进:

1. 奥特曼是一部人偶连续剧,即其至少是由真人扮演。

2. 奥特曼用的武器都有一定科学依据,不像圣斗士星矢宣扬封建迷信。

不过,不变的还是数不清的日剧周边产品,与最终也没有看到的结尾。

翻过了奥特曼的一页,我的日剧历程又迎来了名侦探柯南。还记得首播是在北京有线一台的下午5:30到6:00。其实是有一天我故意没有上辅导班,偷懒回家打开电视机无意撞见的,但之后却变成了我近一个学期不上辅导班的理由。

柯 南是我在荧幕上第一个看到的“色狼”,也成为了第一个我在荧屏外主动追逐的“偶像”。当初,小学馆免费送给中国柯南的版权,主要是希望日后能够培养一个庞 大的日剧爱好者人群,为日后收取版权创造条件。不想文化主管部门的一纸禁令打破他们的幻想。小学馆生气了,电视台就只能将仅有的104集一遍又一遍的播 出。但期望能看到柯南变大的我怎么也等不及,满大街小巷地开始寻找盗版的漫画,而每次买回家的都是失望。直到我上了初中,开始使用互联网查询日本的播出信 息,才知道柯南是没希望长大了。

初中和高中,我有了更多“玩具”,对电视机就稍微淡忘了些。直到申请完,在寻找X-files的结局的同时,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技术叫做BT。

未完

Friday, April 10, 2009

春天效应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春天是真的来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我的哈欠又多了起来。并不是如同诗中所云,充分利用美国法律赋予21岁以上公民的合法权利所致,却是因为宿舍旁边鹦雀每日不间断地从6点开始的叫春。每当从睡梦中醒来,我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毕竟要尊重自然规律。

2 月份美国房地产开工指数较之于1月的升幅比起平常年要高出不少,一时间市场兴奋不已。后续的地产交易额,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回升,与三月攀升的消费数据 共同构造了一个经济复苏的景象。发布的此类数据大多经过月度的调整,一般已将季节与假日的影响排除,因此市场的确信度很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08年的3月后半段,也出现了一波持续时间很长的上涨,一直延续到6月。而去年2季度的消费转暖,甚至使得房市指数在2-3季度在此轮调整周期内首度出现连续回升,一度让我也产生了触底的预计。

后 来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自然往事不可比,不过还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点值得深思。上次的市场误判与来自于Bush政府的Tax Rebate计划刺激扭曲了占80%美国GDP的个人消费数据,而此轮经济数据,尤其地产相关指数的跳升经过归因分析,大多源于今年2月的平均气温较高, 许多春季开展的商业活动被提前,比如建筑工地的开工。另一方面,两次回春都没有伴随着最大的包袱---地产市场存货的消减,意味着房价未来调整的压力仍然 很大。

如同我前面说过的,现在的市场已经逐步走出恐慌的阴影,但需要一个过程。指望一瞬间让世界来个天翻地覆,是不现实的,而显然有些参与者太心急了。退一步说,即便是反弹,如果是建立在政府的慷慨,也终会让其国民为慷慨而买单。

Thursday, April 2, 2009

斯大林同志的艺术

经济危机,IBer不吃香,艺术家大行其道。普京总理也来凑热闹,开了个作品发布会,果然引起评论界巨大反响。不由得让我想起也充满艺术细胞的希特勒,可怜当初没有人赏识他的画,要是晚生数十载,也许历史能就此改变。

又有人说希特勒与斯大林的区别在于,一个充满艺术细胞,而另一个粗俗,并引伸到战前德国与俄国人口素质之间的巨大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先看图,再说话。

链接在此:http://englishrussia.com/?p=286

谈不上迷恋,但我一看到带有蒸汽朋克风格的艺术,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据说上图是斯大林二战前对莫斯科的规划,如果属实,那么二战摧毁了两个建筑史奇迹的诞生,一个在柏林,另一个在莫斯林。